历史

Close

据编年史记载,14世纪上半叶,莫斯科大公伊凡•卡利塔将圣母升天大教堂以北的一块土地划给了都主教彼得,让他在这里建造自己的宫邸。

1450年,约纳都主教在这块地上建成了克里姆林宫内的第一个石砌教堂——圣母法衣存放教堂,也建成第一个石砌宫邸。宫邸在莫斯科1473年大火中烧毁,都主教格奥尔基不得不对其进行重建。1484至1485年间,来自普斯科夫的工匠为他建造了一座新的圣母法衣存放教堂,教堂保存至今。其后的都主教们和大牧首们(16世纪末起)都在此兴建了各种木质和石砌建筑。

波兰立陶宛联邦入侵期间和1626年的火灾中牧首宫都曾失火。牧首菲拉列特修复了牧首宫的十字厅和斋堂,拆除了所有的木质单人修道小室和木质教堂。

1643年开启了建筑工作的新阶段。在牧首约瑟的任期中,牧首宫中分别建成了十字厅、金厅、修道厅、后厅,以及多个附属建物。

牧首宫的下一建设阶段与大牧首尼孔的名字联系在一起。1652年秋开始拆除旧楼,1655年底建成新的厅室和教堂,但接下来的室内装修又耗费了3年时间。当时牧首宫的底层用于日常劳作和发布命令,正厅和小礼拜堂位于二层,三层则是牧首的个人房间。

随后的大牧首都在不同程度上对牧首宫进行了增建、装饰和改建。

1721年废除牧首制,设立最神圣的主教公会,其办公室就设在牧首宫内。这也给牧首宫的布局、厅室装饰和外观带了很大改变。

1918年,牧首宫被移交给博物馆,开始对其进行科学复原。1967年,牧首宫的二层首次开放了首个常设展。

1980至1985年间开展了大规模科学复原工作,今日能在这里见到的展品就是当时的复原成果。

2010年,牧首宫的展品发生了一定变化。2013年的整修工作中,大华盖壁和法令室墙壁上发现了17世纪的绘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