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像展品

Close

如今在教堂展出的,是17世纪的圣像画,大部分都出自克里姆林宫工坊的画师之手,或是曾经装点过克里姆林宫的教堂。

俄罗斯17世纪绘画艺术的发展可分为两大阶段,其分界点约在1650年前后。

第一阶段,即1600-1650年,其特点是试图通过沿袭古代艺术标准(即“伊凡雷帝画派”的艺术发展路线),以及提升美感(即“斯特罗加诺夫画派”的艺术发展路线)来令旧日杰出艺术日益黯淡的神韵重焕生机。

第二阶段,即17世纪60年代—17世纪末,特点是逐步摆脱古俄罗斯绘画的传统风格,对而后被称为“现实主义”的艺术表现出日趋浓厚的兴趣。

展出的这批圣像画能让人接触到俄罗斯17世纪上半叶圣像画创作的一大发展流派,即斯特罗加诺夫画派,并对沙皇画师在17世纪后半叶的创作有所了解。

斯特罗加诺夫画派的名子当时只是假定的,这是古俄罗斯艺术最初的发掘者于19世纪定下的名称,一直沿用到今天。它与斯特罗加诺夫家族的名人对于学术和文艺的慷慨赞助有关。该家庭早在16世纪便拥有自己的工坊,其中包括圣像画制作工坊。这一风格的圣像是专为那些细致入微的画作欣赏者而创作的,因此除了普通的宗教象征意义之外,它还具有更为出众的美学功能。类似的圣像画不仅应能“提升灵魂”,还应令人“赏心悦目”。

斯特罗加诺夫画派画家的艺术,其根基仍然是传统的,不过,它相当小心翼翼地在理想的世界里加入了上帝所创造的人世间的一些生活元素。《上帝在第七日安息》、《棺材中的肉身》两幅圣像画虽然不大,但人物众多,形象鲜明、生动,画工精细、用金极多。

在17世纪下半叶的圣像画中,能够看到摆脱古俄罗斯绘画传统,向新的、“现实主义”方向的转变,这种画风被称为“沙皇画师画派”。特点是极高的绘画技艺、色彩的鲜亮、图案的精美。那个时代绘画的主要特点之一便是对“形似”的追求,即力求将人物的面部特点传神地表现出来。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画师对日常生活细节、室内装饰、风景极有兴趣。乌沙科夫是这一画派的最杰出代表,也是这一流派的奠基人及理论导师。博物馆的展品包括他所创作的沙皇大门。

在乌沙科夫去世后,祖博夫成为沙皇画师的掌门人,他是从大乌斯秋格被邀请至莫斯科的。他为克里姆林宫的奇迹修道院所创作的《耶稣首位召唤的门徒安德烈》令人震惊。而圣像的建筑及景物背景的变化也令人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在17世纪,它从幻想中逐步朝近乎现实的场景转变。

当时在俄罗斯流行的西欧艺术作品以及大众雕板读物,对沙皇画师的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俄罗斯画家从中借鉴了某些构图元素,并辅以创造性的加工,与圣像画的传统相结合。此外,克里姆林宫的画师还努力开发新的绘画材料及技术:布面油画、镶饰等。《膜拜十字架》这幅圣像画便是在布上而非木板上绘成,并使用了混合技法(胶画及油画)、彩漆。

 

展品:

《上帝在第七天安息》

组图分为两大部分。上方,在三重圆的中央,是呈卧姿、正在休息的“天君”被火天使和绿色的六翼天使所包围。这个圆的左边和下方都是天使,左边天使上方的椭圆内是圣母。圆左边被天使包围的是被钉在十字架上的基督,已经生出了翅膀,其后是“天君”的半身。右边是赤裸的、带翼的基督,“天君”正在为他祈福。圣像的下半部分,左边是造亚当以及亚当和夏娃被逐出天国的情节。在右下角的不规则圈内,则是天使训诫亚当及夏娃、该隐杀害亚伯、亚当和夏娃为亚伯哭泣等情节。该隐在旁边的树上。在用色上,以浓重、暗淡的色调为主:棕红、深绿、深棕、赭石。但背景、光环、翅膀以及天使衣服的镶边、圣像的外边都是金色的。

十字架圣像

这幅十字架圣像由五幅圣像故事组成:中央为基督受难场面,上方是《祖国》,左边为《圣母步入教堂》、右边为《圣母帡幪》,在《钉在十字架上的耶稣》之下,是清晨赶来手持圣油的女子,发现基督的棺材中只剩下布。这幅圣像画外框是较窄的银镀金并有雕刻图案的薄板。

旧约中的三位一体

圣像画《三位一体》是一幅创作于鲁布廖夫之前的作品,上有亚伯拉罕、撒拉、面团、宰牛的年轻人。从中显然可以看到,画师试图将日常的饮食气氛表达出来:除桌上的碗之外,还绘有天使面前的高脚杯以及餐桌上的其他常见之物,即餐刀、叉子。这幅画以细腻优美的画风、精心描绘的背景而著称。

以莫斯科克里姆林宫为背景的都主教阿列克谢

都主教阿列克谢是14世纪俄罗斯杰出的宗教活动家,是德米特里·顿斯科伊的导师、谢尔盖·拉多涅日斯基的志同道合者。在圣像上,他正在向绘在云端的救世主祈祷。他弯曲的左手持有红布包着的福音书,书面烫金,上有宝石。他的面容及双手的描绘极具立体感。在其身后是莫斯科克里姆林宫的全景。在左上角,克里姆林宫之上,祥云之中,是正在祈祷中的救世主,绘出了膝盖以上的大半身。

亚历山大·奥舍文斯基

在圣像的右手边,是亚历山大·奥舍文斯基的全身像,他有四分之三的身体向左转,祈祷姿势,面向云中的基督。基督身着金衣。亚历山大·奥舍文斯基身处的背景则是他亲手创建的修道院。修道院是木质的,帐篷形的两面坡屋顶。

歌颂圣母以及赞美歌集

根据对文献的研究,学者们认为,它由来自雅罗斯拉夫尔的画师所绘。在其中央,是圣母玛丽亚身着沙皇皇室服装、头戴金冠,怀抱基督,端坐于华美的宝座上,被16位先知所簇拥。图案位于正中的椭圆框内,以绿色以及鲜亮的颜色为背景。它被画工杰出的24幅赞美歌集图案所围绕,其边角处还有题字。

沙皇大门

沙皇大门来自莫斯科克里姆林宫的米迦勒天使长奇迹大教堂。它由六部分组成,分别绘有:报喜场景以及四幅福音书场景。在左门扇的上方,是加百利天使长的及腰像。他的右手举起,做出祝福的手势,弯曲的左手持红色量尺。下方的矩形框内,是福音书作者之一约翰的及腰半身像。他的右手放在翻开的福音书上,右肩上是着深色长衣披红斗篷的天使,左边是约翰的象征,即鹰。下方是作者路加的及腰像,他手持翻开的福音书,黑色字体,左边是他的象征,即公牛。在右门扇上,上方为圣母的及腰像,她的双手举至胸前。中央为福音书作者之一马太的及腰像,身穿黑棕色衣服,满是金粉。右边是及腰的天使,是马太的象征。下方圣像则是福音书的另一位作者马可的及腰像。他披红色长衣,左肩披有深棕色带金粉斗篷。右肩上方则是他的象征,即狮子。所有人的脸都用了光影明暗的绘法。

耶稣首位召唤的门徒安德烈

这幅圣像来自克里姆林宫的天使长米迦勒奇迹大教堂。使徒安德烈为全身像,左手持有经卷,右手则是在施予祝福,其上绘有基督,也在施予祝福。画师对创作相当自信,安德烈肩膀宽阔,作为智者,他表情悲戚凝重,目光深陷沉思,面容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膜拜十字架

这幅圣像是绘在布上而非木头之上,采用了混合技法(胶画与油彩相结合),并辅以彩漆。在十字架前祈祷的,是拜占庭帝国的康斯坦丁大帝及其母后叶莲娜,头载冠冕,身着盛装。画师伊万·萨尔塔诺夫将自己的同龄人即沙皇阿列克谢和王后玛丽亚也引入到经典的传统情节当中,他们同样身披印有花纹的典礼服饰。在沙皇形象的下方,是伏在地上的高级神职人员,头戴东正教金冠,尽管其上没有注释,但人们认为,他便是大牧首尼康。圣像的订制者,很可能是失宠的尼康的支持者,希望尼康能够早日结束流放。

战士圣约翰

圣像中央绘有战士圣约翰,他身着装饰华丽的西欧样式盔甲。左手持插旗帜的长矛,右下方是凸面盾牌和带羽毛的头盔,形状也是欧式的。圣像以风光为背景,充满了荷兰绘画情调。它创作于西方油画及版画形象已被俄罗斯订货者及画师奉为圭臬的年代。画师着力表现空间的纵深,展现了他对于光影透视技术的掌握,山坡及树木皆属于远景,所以描绘得不甚真切,如同被轻烟笼罩。整个景观非常接近荷兰的地形。

圣母诞生

在这幅《圣母诞生》中,充满了技法创新,它使用了直接透视法、西欧板画样式、空间构图新原则。人们还能发现,作者赋予了建筑构图以一定的意义。地面是两色交错的方格花纹,几根发散的线条传神地勾勒出天花板的横梁,另一侧墙上是有格栅的窗户。在纵深处,垂挂着华丽帘布的床上,躺着安娜,一旁的椅子上坐着约瑟。前景是两位女子以及刚刚降生的玛丽亚,且前景中的人物离圣像边缘还有一定距离。圣像是为克里姆林宫的圣母升天大教堂侧祭坛的功德排而创作的。1698-1699年期间,基里尔·乌兰诺夫率领一批画师,创作了侧祭坛的圣像壁。

先祖约伯

圣像绘于淡蓝色背景之上,有橄榄绿的镶边,他被金色光环所笼罩。他的面部最吸引人的是其双目,画师的笔触栩栩如生。圣像创作于1698-1699年,来自克里姆林宫的圣母升天大教堂歌功颂德的侧祭坛的先祖层。

带耶稣受难像的十字架以及使徒所受的苦难

圣像是由牧首阿德里安订制的,于1697-1669年期间创作,过去装饰在克里姆林宫圣母升天大教堂的牧首座位旁的立柱之上。它属于宗教经院哲学式的巴洛克风格,是17世纪下半叶由彼得一世从西欧引入的,并在他执政时期于俄罗斯的文化领域广泛传播。圣像的绘画技法非常复杂。在正中央,圆形框内为带耶稣受难像的十字架,周围是基督所受的诸多苦难的象征。周围的圆形框内,则是使徒们所受的苦难场景。最上方的中央,是玛丽亚的加冕场面,左边为圣母升天,右边是圣灵降临到门徒中间。下方左右皆为70使徒,中央是被乱石击打的修士大辅祭斯特凡。将使徒受难这一意味深长的形象安放在圣母升天大教堂的牧首座位旁边,其创作者显然希望引起广泛的社会反响。而圣像的主题涵盖广泛,也有助于这样的传播效果。教会试图透过圣经故事的棱镜来解析现实事件,期望殉教圣徒志的典故能够植入信徒的脑海,不只是教会的磨难,还有兵变的射击军所受的磨难。这些士兵遭到了彼得残酷镇压,但在民间却被视为东正教的保护神、真正的殉道者。